于将,没办法,本公子手底下的人手实在是太少,许多人都身兼几职。
把这家伙累得跟狗似的,不过,本公子也绝对不是吝啬人,于双职就拿双薪,三职就拿三薪,比如房玄龄身兼四职,拿的可是岗岗的四薪。
潘文这家伙据说还是西晋文学家、名臣潘岳之后,也就是后世所吹捧的绝世美男潘安之后。不过我实在是看不出这位浓眉大眼的哥们的祖先,怎么会是名垂青史的花样美男?说不定是基因突变。
汗,又跑题了,现如今虽然许多的得力人手都是身兼数职,但好在皆是勇于任事之士,所以也没耽误到什么政事。
这个时候,十数名文臣进来议事的文臣齐齐把目光投到了我的身上,那意思就是我们把意见都给出来了,请主公决断。
我摸了摸下巴之后颔首道:“便依房尚书之言,待秋收之后,开始厘清华夏复兴军辖下的所有田地,另外,由兵部、工部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联合进行,争取在明年春耕之期厘清完毕。”
“诺”诸臣工齐齐起身应诺道。等其他人走得差不多,不过房玄龄、杜如晦留了下来。
“怎么,不会又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处理吧?”我打了个大大的哈欠说道。五天之前从鄣县赶回来之后,得继续处理关于鄣县叛乱的后续事务,又还得关注《关中周报》所带来的影响,害得老子这几天于的比牛还累,睡的比猫还少
“公子,这段时间,咱们关中,可是来了不少的粮商。”房玄龄这话让本公子不由得心头一跳,坐直了身躯,示意房玄龄继续说下去。
来的全是从关中之外来的粮商,来意自然是很明了,就是要来关中收粮,而他们多是从全国各地,特别是战乱的中原诸地来的。
而不少的粮商随从皆非善类,据情报局人员查探,应该多是军伍之士。这些粮商的背景,怕是都不简单。
身为情报局的负责人,杜如晦一脸的忧国忧民之色。“……中原纷乱,民不聊生,许多的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而去,使得中原诸地土地荒芜,而且因为战乱频发,百姓的收成也难以保证,怕是中原诸豪强或多或少,都缺乏粮食。”
“而咱们关中安宁,百姓安居劳作,今年关中之地老天保佑,风调雨顺,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所获粮食定然不少……”房玄龄的表情既喜又忧,喜的自然是关中大丰收,肯定能够满足整个关中的需求量。忧的是中原诸地的军阀就像是一群吸血的蚊子嗅到了甜美的血腥味一般,派出了这些粮商来关中,铁定就是为了大量购粮。
“对了,诸地的粮价如何?”本公子眯起了眼睛沉思半晌,这才向着房玄龄问道。
“河北之地还有江南一带好些,大约是在一石两贯左右,而其余之地,比如河南、山东之地,一石粮,贵可至五贯,偏宜也不会少于四贯一石……而且多是有价无粮,甚至于有些地方,怕是都快要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了。”
听到了房玄龄的解释,本公子不由得吃了一惊,乖乖,实在是够贵的,而关中的粮食并不贵,或者说一直安宁的关中,再被本公子掌握之后,一直很严格的维持物价,再加上本公子原本就是关中第一大粮商,关中诸郡县本公子皆有分号,所以,关中去岁到今岁的粮价一直很稳定,维持在四百五十钱到五百钱之间,相比起其他地方,绝对是偏宜到令人垂涎。
更重要的是,江南与河北之地的粮价,虽然已经算是偏宜的,可问题是也多是有价无粮,能够让治下之民吃饱就不错了,哪有多余的粮食售卖。
而且,据杜如晦得到的消息,随着势力和地盘的增长,始有士人投靠杜伏威,依靠这些士人,杜放弃了以前的流寇式战术,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地盘。由于本身就深受赋税之苦,杜对领地内只收很低的赋税,同时,可能是出于贫苦农民对贪官污吏的先天仇恨,杜伏威下令凡官吏贪污者无论轻重一律处死,这当然是不太合理,但却使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不过收拢育民可不是那么好于的,如果缺粮,别说育民,连军队都会散去,所以杜伏威在上个月时,曾有意向那经营江南的萧铣购粮百万石,不料萧铣以三贯一石的高价,惹得杜伏威气的抓狂,却也无可奈何。
听得此言,本公子那经商的头脑又开始飞速的思考了起来,而杜房二人静静地观望着我。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