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边不吹氧,只吹热空气的平炉每炼一吨钢大约消耗一百五十公斤煤的热量。也就是说这个平炉每天需要消耗大约七千五百公斤焦煤。
日产五十吨,算下来也就合年产一万八千多吨,而去岁,整个关中以及巴蜀之地的钢铁产量拢一块也不过才十万吨左右,也就是说,仅仅这么一座平炉,就已经达到了去年钢铁产量的五分之一。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要知道,华夏古代之时,钢铁产量最胜的,怕也就是宋代,曾经有人作为推算。宋熙宁三年起,朝廷在全国各地设铸钱监二十六处,岁铸铜钱五百多万贯,而铁钱八十多万贯(到了南宋时期有所增加)
宋朝所铸铁钱是一贯二十五点五宋斤,约合十五点三公斤的大铁钱(见“两宋铁钱——宋代蒲江惠民铁钱监史话”),按八十五万贯计算有一万三千吨。
当然宋朝的铁钱加了少量锡,那么也约需耗铁一万两千万吨,这只是中期水平,当然也许这些里边不都是大钱,但后来铁钱的数量又增加很多,所以北宋朝中后期的年铁钱耗铁量至少一万两千吨以上。
宋朝有世界上最多最强的重步兵,每个人的负重量达到四十到五十公斤公斤,虽然并不都是重步兵,但宋朝为了防备西夏辽而会大量预备武器以防不测,禁军每人合四十公斤以上的钢铁一点都不夸张,厢军会少很多。
宋朝的军队变化不定,但后期大概有八十多万禁军,至少五十万厢军,铁的保有量应该至少有四万五千吨万,当时战争时有发生,加上磨损和锈掉,大概每十五年更新一批次,每年要数千吨钢铁。
而最主要的是民间,宋朝比较富裕,铁产量又很大,所以平民手中必然有大量的铁器,商人有秤砣、剪刀等,农民有铁制农具曲辕犁等,最主要的是必然有铁锅、菜刀等,一口铁锅有古代的工艺大约是十五公斤,别拿二十一世纪的小铁锅来比划,那种玩意撩在古代完全不实用。
当然曲辕犁等农具用铁也不少,平均每户至少三十公斤,北宋末有两千一百万户,大概有也就是说大约有六十三万吨钢铁的保有量,按照每二十年更换一个年终奖,那么平均每年消耗约三万两千吨左右。
而百分之一的富有阶级人均将是平民人均的十几倍,这就有了三千五百吨每年的消耗。以上合计就有超过五万吨每年的消耗,消耗约等于产出,所以北宋中后期的钢铁产量的最低底线是6万,而到后来明朝时有一个记载说年产铁九千七百万斤,也合6万多吨。
对于一个有两亿左右人口的大国,五万吨一点都不多,作为下限很合适(元清自然远远赶不上)。根据美国学者郝若贝教授的说法,宋代兵器制作、铁钱铸造和制造农具等方面的消耗情况,推算出宋神宗元丰元年(10/)的铁产量大致在七万五千吨至十五万吨之间,这一产量是公元一六四零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两倍到甚至是五倍,整个欧洲各国(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到十八世纪铁产量大致在十四到十八万吨之间,而宋代的铁产量基本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而今,我华夏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宋代的钢铁产量的中间值。而现如今,我们地盘治下的人口大约在两千一百万左右,比起隋朝最盛时的四千六百万人口,我们只占据了三分之一多一些的人口数。
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占据的地盘,已经达到了前朝的三分之二以上,由此可见,战争给华夏,带来了多大的灾难。虽说中原才是华夏人口的主要聚集区,但是经年的战乱,已经使得无数无辜的百姓在战争中死去,在战争中失去家园而流离失所,又或者是远避他乡。
倒如,华夏帝国治下的两千一百万人口中,有超过五百万是从中原逃难而来的。也就是说,光是难民就占到了我治下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
也幸好这些年风调雨顺,再加上有机肥的大量使用,还有使用小麦进行杂交之后获得了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小麦,使得小麦的密植性过去提高了许多,同样也使得小麦的亩产量获得了较大的增长。
另外就是水稻的种植在那些农业官员的指导之下,不论是育种还是深耕又或者施肥都越来越规范与合理,使得产量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提高。
另外就是,交趾之地和岭南沿海地区的占婆稻种植已然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当然,这种粮食的味道实在是不怎么样,但好在终究也是粮食,现如今,能够填饱肚子,就是国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