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利,而由此坏了国本。”
陈凯之心里了然,荀家的生意是瞒不住的。
自荀家开始牵涉进纺织业,这两年荀家与江南的织造商人斗法,为了得到纺织用的原料,俱都提高了收购桑麻的价格,这也引发了大量改粮为桑的风潮。
苏芳的警告,倒是没让陈凯之引起太大的反感,他颔首点头道:“明白,不过我倒是想问问,济北府那儿,若是种植桑麻,内阁可以给予一些方便吗?”
那济北府,有的是土地啊。
偏偏就是缺人,那儿无数的田地荒芜,陈凯之起心动念,倒不如在那儿,以农场的形式大规模的种植桑麻。
如此一来,便可完全供应纺织工坊,使荀家的纺织业不必受制于那些种植桑麻的地主,不只如此,若是原料稳定,收购的价格也将会大大的降低,那么成本完全可以下降一半以上,到时,自己和荀家的纺织工坊,自然而然可以疯狂的扩充规模,将江南的许多作坊直接击垮了。
当然,击垮并不是目的,陈凯之有自己的盘算,现在济北需要人,大量的人工,可以想象,到时大量的作坊倒闭,许多人将失去生计,若是这个时候,陈凯之将他们招募到济北去,这人口不就有了吗?
这是一举三得的事啊。
苏芳的脸上显出了几分疲倦,他平静地点点头道:“济北和别处不同,老夫听说那儿几乎没有人口,现有的人口,除了原先的一千多户,便是你那的盐场还有一些作坊迁了去,这才堪堪又多了三千户人,是吗?”
这个话题,还真是令人尴尬,陈凯之汗颜地老实回道:“是。”
只听苏芳接着道:“四千户,便连一个小县,人口也不至如此了,而济北一个府,人烟如此稀少,到底种植什么,自然是你这节度使说了算,内阁又岂会过问?不过那济北知府李东正……”
“李东正?”陈凯之皱眉道:“怎么?”
“此人,未必可靠,你可知为何他会成为济北知府吗?”苏芳笑吟吟地道。
这个问题,倒提得好,陈凯之不禁留心了起来,一脸正色地说道:“愿闻其详。”
苏芳见陈凯之愿意听,便详细的给他道来。
“最初,他倒是年轻有为,科举的时候,中的是二甲十三名,此后在翰林呆了几年,外放出去,成了关中京县的县令,又因为颇有政绩,官声也是不错,于是平步青云,最后成了颍川知府。”
颍川知府?
陈凯之倒是觉得意外,成为知府不算什么,可成为颍川知府,却不容易。
因为这颍川乃是陈氏的老家,是陈氏的起源地,正因为如此,所以朝廷对其格外照顾,能成为那儿知府的人,前途可谓大有可为。
陈凯之颔首,笑着说道:“若是如此,他现在至少也该入京,前途似锦了。”
重点是他后来并没有入京,反而被派去了济北府,这就等于是发配边疆了。
苏芳见陈凯之一点就通,便朝他笑了笑,认真地继续跟陈凯之分析起来。
“问题就在这里,当年他在知府任上,竟收受了别人三万两银子,你看看,他的胃口可真不小啊,事发之后,朝廷本是要严惩的,不过他当年师从的乃是一位……咳咳……总之,此人当年颇了不起,因此朝廷终究还是没有下重手,索性将他调任济北府任一个知府,将其闲置下来。”
苏芳看着陈凯之皱起的眉头,接着道:“官嘛,所谓德才兼备,德在才先,一个人有没有才干,这不打紧,可若是德行有亏,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老夫给你一个忠告,你陈将军想来是想做一件大事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用人,还需慎之又慎。”
他朝陈凯之笑了笑,笑容中,竟有一些苦涩:“或许,这是老夫最后给人忠告了,总之,牢记这些话。”
说着,苏芳率先下楼,再不回头的扬长而去。
陈凯之看着他的背影,竟有一些萧索。
可……这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苏芳这种人遇到什么事,都能为自己找到出路的,自己不需要为他操什么心。
陈凯之这样想。
不过,他想到了李东正,又想起那苏芳的忠告,倒是变得谨慎起来。
回到飞鱼峰,他立即命人修书一封,寻了个名义,让李东正入京述职,另一面,则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