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人们未必急于兑换新币……”
“不着急?那就让约翰·普利特找几个‘枪手’,在各家小报上放风说‘年底之前完成新旧币种兑换’,‘期限过后旧币全部作废’,‘禁止进入流通’……到时候还有多少人能沉得住气?”
罗兰脸上笑容依旧,卡佳、安特隆和欧罗玫望向他的眼神却变得有些古怪,仿佛此刻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位阳光俊朗的青年其实是魔鬼的化身。
“这么阴险的点子亏你想得出来,不过兑换期限这么紧张真的好吗?还有一个多月就到年底了,这么短的时间别说完成币种兑换,恐怕都无法制造出充足的新币。”卡佳眉头紧蹙。
罗兰诧异地看着她:“谁说年底之前一定要完成新旧金币兑换了?”
“明明就是您说的啊,您刚才还说过期不兑换的帝国杜加全部作废呢!”欧罗玫大声回答,对罗兰这翻脸不认账的做派很是不满。
罗兰不由得笑出声来,“那可不是我说的,是小报记者编造的谣言,我非但不会承认那些传言,还要亲自登报辟谣,劝告民众不要相信那些无凭无据的谣传,事实上新旧金币的兑换目前还没有设定截止期限,民众可以放心去央行下辖的商业银行兑换。”
“啊?怎么可以这样,明明是您本人故意散播出去的谣言,一转眼又要亲自出面辟谣,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啊?”可怜的欧罗玫,被罗兰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做法彻底搞迷糊了。
这下卡佳和安特隆也笑了起来。他们比欧罗玫更了解“小道消息”对金融行业的冲击,也能理解罗兰为何先放出谣言再出面辟谣,说白了,就是在利用人们普遍具有的“避险心理”制造挤兑风潮。
为什么人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轻信那些没有真凭实据、道听途说、甚至荒诞不经的小道消息?
穿越之前罗兰在大学里选修过一门“行为经济学”课程,为了完成教授布置的作业,花了不少课余时间分析那些曾引起公众恐慌的谣言案例,并且从中总结出一则颇有趣的结论:多数人更愿意相信悲观的传言,而对乐观的消息则表现的较为冷淡。
比如某人喜得贵子,请占卜师预言新生儿的前途。如果占卜师说“您的儿子在20岁时将成为大富豪”,他当时可能挺高兴,但是过后多半不会放在心上;反之,如果占卜师说“您的儿子20岁时将横死街头”,当父亲的不仅当时会大发雷霆,此后也将对这悲惨的预言念念不忘,随着儿子渐渐长大,越来越接近20岁,对那预言的顾虑也就越来越深。
再比如某天小道消息风传食盐即将涨价一倍,恐怕大多数主妇会坐卧难安,非得跑到就近的商店抢购一大堆盐囤积起来才能安心;反之,如果有传言说食盐价格即将暴跌,人们的反应就要冷淡的多。
这或许是因为多数人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遇到什么事就会告诫自己“做最坏的打算”,却很少有人敢于理直气壮的做出“最好的打算”,因为担心“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